專案背景

聯合報熟齡研究專案,前期悠識與 UDN 團隊共同規劃專案範圍…

執行方法

1. 與台鐵同仁進行專案需求溝通

透過訪談了解台鐵人員的業務範疇、規範、跨部門合作、改版期待與原因。訪談時設計師會以國外案例作為元素,搭配同業分析、實際場域觀察分享,引導關係人提出對於專案的想像。

2. 盤點資訊架構、規劃購票流程

台鐵官網服務涵蓋眾多內容,從列車時刻查詢、民眾購票、夢工廠電商,再到場地租借。本次設計著重官網的資訊重組、購票流程的梳理與重構,協助不同面向的客戶快速完成目標。

3. 透過高擬真互動原型,與團隊凝聚共識

每週會議設計團隊會透過高擬真互動原型的展示,搭配各單元設計概念、流程邏輯說明,與專案成員一同討論落地可行性,經過多次的調整,打造出可執行且符合用戶體驗的服務平台。

專案結果

導正不符合用戶體驗的需求

執行場域觀察後悠識意識到需求建議書的「觸控式互動螢幕」可能無法提升旅客體驗,且極有可能增加台鐵同仁負擔、旅客的等待時間等諸多議題。

團隊透過需求訪談分享在售票窗口的觀察與發現,並針對「互動螢幕」施行後的優點、副作用分析進而引導臺鐵團隊做出合適的決策。經過討論後,台鐵局接受團隊建議「保留能加速溝通的互動螢幕,但取消旅客透過觸控選擇的環節,進而提升作業效率、降低機器維護成本」。

訂票流程結構化

台鐵乘客類型眾多,使用者會因需求轉換而使用不同的訂票流程。透過梳理個人、團體、兩鐵等訂票流程、釐清業務限制與規範後,建立訂票、付款、取票三階段的結構化訂票流程。

專案團隊亦針對不同族群設計貼心功能,舉例:

  • 旅途中會多次搭乘火車的旅遊客,有預訂多日期、時段的需求,可透過「多行程」的設計達成目的。
  • 通勤族有固定搭乘的車次,透過「搭乘偏好」新功能,讓系統紀錄旅客偏好,協助旅客快速訂票。
  • 過往長途旅客有訂餐需求時,需在訂票完成後自行找到訂便當系統進行訂購。本次將便當訂購整合至流程中,方便旅客一次完成。

個人化的票務APP

旅客打開APP不外乎是查詢火車時刻表、訂購車票、使用/查看票券,最怕碰到的是訂到票但忘了付錢、入站前找不到電子車票而導致無法搭乘原定班次。為避免旅客發生前述窘境,設計師將APP內的服務進行分組,建立「我的車票、訂票/時刻查詢、旅客服務」分群以協助使用者能快速找到功能;首頁則提取旅客最在意的車票狀態、列車時刻查詢功能,並將車票狀態區分為「已取票、未付款、未取票」協助用戶打開APP即可清楚現況並執行下一步。